恐龙琥珀,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化石
作者:蜜蜡世家 时间:2018-08-20 14:48
一个浑身长毛、世界上最小的恐龙(非鸟恐龙)被中国、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发现。这是有史以来,人类第一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。 12月9日凌晨,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《当代生物学》(CurrentBiology,《细胞》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杂志)的论文《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一个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尾》(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-Cretaceous Amber)显示,人类在琥珀中发现的第一件恐龙标本是一条长约3.85厘米、长满毛的尾巴。根据同类恐龙的体型,研究人员推断,这一恐龙身长18.5厘米。 琥珀恐龙的复原图。 琥珀恐龙的复原图。 这一标本被研究人员称为“伊娃”,其神秘面纱将在上海被揭开。 人类在琥珀中发现的第一个恐龙标本——伊娃。 人类在琥珀中发现的第一个恐龙标本——伊娃。 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的讲师邢立达博士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的教授瑞安· 麦凯勒(Ryan C. McKellar)领衔了这一古生物学研究。 12月8日晚,邢立达告诉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,这可能是一只幼年的恐龙,成年后,它可能更大一些。 邢立达特别强调,“一定要说是最小的非鸟恐龙,而非最小的恐龙,因为所有的鸟都是恐龙演化来的,所以,所有鸟都是(广义上的)恐龙。” 2015年夏天,研究人员从缅甸琥珀商人手中得到了前述奇特标本。如果不是琥珀中奇特的尾巴引起了邢立达的注意,它可能已被打磨,成为饰品,被送到珠宝柜台展销。 经年代测定,这一琥珀化石形成于9900万年前,属于白垩纪中期的诺曼森阶。邢立达说,“那个年代,长羽毛的脊椎动物,除了古鸟,就是恐龙。” 该恐龙尾椎的高清3D形态。 该恐龙尾椎的高清3D形态。 邢立达等学者去了发现这一琥珀的地方: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,密密麻麻数十个、几十米深、直径一两米的深井。“这一琥珀中树脂的流纹、包裹的已经灭绝的蜂蚁,以及荧光反应监测,都证明这一琥珀是天然形成的,而非造假。” 借助于树脂的重重包裹,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仅是白色骨骼化石,而是活灵活现的一段长着毛的尾巴。藉此,人们可以想象一只活的白垩纪恐龙的样子。 “也许在别的琥珀里,我们还能发现它身体的其他部分。古生物化石往往不会只有一份,它会重复出现。”邢立达这样告诉澎湃新闻,他对未来的发现充满期待。 邢立达的微信头像也是一只恐龙:黑色的头骨在镜头的视野里张开大嘴,炫目地美。“是异特龙,喜欢吃肉,和我一样。”自幼爱好恐龙,高中时创建中国第一个恐龙网站,最终又回到学校,攻取古生物学博士,像矿工循着矿脉找矿一样,邢立达沿着地层找化石。 古生物学研究需要耐心,需要热情,需要运气。邢立达说,古生物学领域99.9%的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做着很基础的研究工作,终其一生可能也碰不到一块的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化石,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工作。但这些基础工作要有人去完成。“化石能给出生物演化的信息。想象一下,在这样的地层里曾生存过如此小的恐龙,这多么令人惊讶!” “飞行实际上是某种意外的产物。”邢立达说,恐龙身上最原始的羽毛是为了保暖,之后才慢慢演化出适应于飞行的羽毛。伊娃标本中的羽毛很原始,为羽毛的演化模型提供了证据。 论文作者之一、台北市立大学运动能力分析实验室的曾国维教授表示,“基于目前骨骼形态,我们还无法判断伊娃标本是幼年个体或成年个体。伊娃标本没有挣扎的迹象,也无明显的皂化外观,这表明标本很可能在被树脂包裹时已经死去,但标本并没有明显的腐败特征,说明它可能刚刚死亡,是一具相对新鲜的遗骸。至于伊娃标本的死因,目前我们还没法断定,自然死亡或被掠食者捕杀都不能排除,还需要进一步的详细研究。”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黎刚博士表示,“伊娃标本的断面出现了高度富集的铁元素,近边吸收谱分析表明,其中80%以上的铁样本为二价铁,这些是血红蛋白和铁蛋白的痕迹。”由于该化石标本的年龄已近1亿年,远远超过了DNA的半衰期,现有技术下,不太可能获得有价值的DNA片段。所以,电影《侏罗纪公园》中恐龙复活的场景还只能是科幻。 |